诊断尿毒症需要做哪些检查
●基本、必做的检查
1.尿常规检查。尿液的分析化验是观察、了解尿毒症的重要措施。任何时间排出尿都可以做常规化验检查。一般采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检。送检尿量一般为5—10毫升,如要测尿比重则不能少于50毫升。留尿时应取中段尿:即先排出一部分尿弃去,以冲掉留在尿道口及前尿道的细菌,然后将中段尿留取送检。应注意不要把非尿成分带入尿内:如女性病人不要混入白带及月经血,男性病人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。正常值:
肉眼观察颜色淡黄,清晰透明。
尿量:1 000~ 2000毫升/24小时
酸碱度(pH):5.0~7.0
尿比重:1. 003—1.030,晨尿在1.020左右;
尿渗透压:600—1 000毫摩/升;
蛋白:阴性(一)
尿沉淀:红细胞0~ 5/HP(每高倍显微镜视野),白细胞0~ 3/HP,上皮细胞0—少量/HP,管型0—偶见透明管型/HP,不存在其他类型管型。
尿毒症时尿量减少,尿蛋白+~+++,可见红细胞、白细胞、上皮细胞及颗粒管型,也可见蜡样管型。尿比重减低,尿渗透压减低。
2.血常规检查。正常值:
红细胞计数( RBC) 男性(4.0~5.5)×10的12次方/升;女性(3.5—5.0)x1012/升;
血红蛋白定量(Hb)男性120—165克/升;女性110—150克/升;
红细胞比积(红细胞压积) 男性42%~4g%;女性37%~43%:
网织红细胞计数0.5%~1.5%;
红细胞沉降率(血沉,ESR) 男性0—15毫米/小时;女性0—20毫米/小时。
白细胞计数(WBC) (4—10) x109/升;
白细胞分类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%~ 5%;
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%—70%;
嗜酸性粒细胞0.5%~5%;
嗜碱性粒细胞0%~1%;
淋巴细胞20%—40%;
单核细胞3%~8%;
血小板计数( platelet) (100—300) x109/升。
一般当血清肌酐> 308微摩/升时,就会发生贫血,单纯肾性贫血为正细胞、正色素性贫血。网织红细胞计数可降低、正常或轻度升高。白细胞、血小板多正常。
3.血生化检查。
(1)肾小球滤过功能:内生肌酐清除率;血肌酐测定;血尿素氮测定。
尿素氮(Bun):成人3.2—7.1毫摩/升;
儿童1.8-6.5毫摩/升;
尿酸(uA):成人155~ 482微摩/升;
儿童119~ 327微摩/升;
肌酐( Scr):88.4~176.8微摩/升;
内生肌酐清除率( Ccr):128升±15%。
尿毒症时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,血尿素氮及血肌酐升高。
(2)近曲小管功能:检查项目有酚红排泄率;尿糖;尿溶菌酶;血β2:微球蛋白。
酚红排泄率(PSP):将一种由肾脏排泄的染料——酚红由静脉注入,观察尿液中的排泄数量,正常人15分钟应该排出25%,30分钟为15%,60分钟为10%,120分钟为5%,2小时排出总量为55%~80%。肾功能不好时,酚红排出数量显著减少。
尿糖:定性:阴性;定量:0. 56—5.0毫摩/24小时。
尿溶菌酶(LYS):<2微克/毫升;
血β2微球蛋白(β1-MG):0.8-2.0毫克/升。
肾脏功能具有强大的贮备能力,仅靠上述的肾功能检查仍然不能了解肾功能的早期变化,所以不能说肾功能检查都正常,肾脏功能就一定不存在问题。医生还需结合病史、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学检查,才能对肾脏病变及其程度做出更为合理的判断。
●选用检查
△B超。显示双肾体积缩小,肾皮质回声增强;皮质变薄,肾脏内结构紊乱。
△核素肾动态显像。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肾脏排泄功能障碍;骨扫描示肾性骨营养不良症。
△胸部X线。可见肺淤血或肺水肿,心胸比例增大或心包积液、胸腔积液等。
△分泌功能。双肾分泌功能下降。
●特殊检查
肾脏活组织检查。一般不主张进行肾脏活检,在特殊情况下由医生根据情况慎重决定。肾活检可能有助于早期慢性肾功能不全原发病的诊断。
尿毒症怎样治疗
尿毒症(慢性肾功能衰竭)治疗的目的在于缓解症状、延缓病程的进展。
大家还在看